经济日报:充错话费应可退回
来源:经济日报 李 苑
日前,经济北京一市民在移动支付平台充话费时,日报因输错号码误将1400元话费充至他人手机号,充错追回无果,话费引发关注。经济不少网友表示曾有过同样经历,日报有的充错误将话费充到空卡或弃卡,连被充值者都联系不到;有的话费是被充值者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还,最后只能认栽。经济
错充的日报话费为何难以追回?一是与运营商充值规则有关。通过充值卡缴费的充错,由于充值卡无记名,话费一经使用无法退还。经济通过移动支付平台充错话费,日报一般也无法拦截;二是充错与平台的责任意识欠缺有关。作为第三方的移动支付平台,目前能提供的话费充值服务仅限于充值本身;三是与维权成本太高有关。有些案例数额不大,甚至都不够诉讼费用,但要找律师、举证、向法院提起诉讼等,需要付出不小的诉讼成本、时间成本等。
充错话费真的没有解决方案吗?如今充话费的途径很多,包括去营业厅直接缴费、购买充值卡、移动平台支付等。但若在营业厅缴费,由客服人员失误导致的错充是可以追回的,这也说明充错话费的返还在技术层面具备可行性,而是在规则制定上存在一些漏洞。
堵住漏洞的关键,在于运营商。运营商应厘清利益关系,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范围。要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,同时应建立更人性化的机制。比如,在充值确认前提供二次信息核对,再次提醒号码等重点信息;提供充值话费到账延时服务,让充值者有时间撤回错充的话费;或是在错充发生后,有相应机制协同双方转移话费,尽量不给充值者和被充值者造成负担。
尽管错充话费的主要原因是充值人自身操作的失误,但对于移动支付平台而言,是否充分履行提醒、告知义务,是否尽到核对责任,以及出现错充时是否能够提供解决方案和后续服务等,也考验着平台能力和责任心。对此,平台若能建立相应提示和补救措施,以多一步的精细化服务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,不失为一种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方法。充值者也不要惧怕麻烦,应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利益。比如,可依据合同法中存在“重大误解”为由,向运营商提出撤销合同请求,或根据民法典以“不当得利”起诉被充值者等。总之,应多措并举,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流程,采取切实措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(责任编辑:知识)
- 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
- 中国海洋大学冯玉铭:防范气候议题被泛安全化
- 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——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述评
- 环球市场:野村预期下周美联储加息100基点 摩根大通、花旗接力传递寒气
-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: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三大突破
- 媒体:剧本杀密室逃脱的“适龄提示”该由谁设置
- “泄密”业绩高增长,内幕交易细节曝光,热景生物90后会计遭重罚!
- 洲际的真实故事,比段子手说得还惨
- 一天传出三大利好,政策加速支持房企融资
- 澳发生罕见“袋鼠杀人”事件:77岁主人遇害,涉事袋鼠被警方射杀
- 三大指数小幅收涨 北向资金持续流入:前期“冷门”题材纷纷活跃 机构建议配置思路转向均衡
- 英国公布千亿英镑救助计划
- 亚洲金融高峰论坛暨亚洲金融智库2022年会 在京成功召开
- 五位“首席”谈增消费扩投资: 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箱“弹药”充足